药食同源中药系列第二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发散风热药:薄荷、桑叶、菊花、葛根、淡豆豉和粉葛。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性味辛凉,发汗解表作用比较和缓,辛以发散,凉可祛热,故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等症。

1.薄荷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我国南北均产,尤以江苏产者为佳。

【功效与应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辟秽。 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此外本品芳香辟秽,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痧胀腹痛吐泻等症。

【炮制】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除去老茎及杂质,略喷清水,稍润,切短段,及时低温干燥。

【性味与归经】辛,凉。入肺、肝经。

【用法用量】煎服,3~6g,入煎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2.桑叶

本品为桑科落叶乔木植物桑树的叶。

【功效与应用】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咳嗽、肝阳头痛眩晕、目赤昏花、涩痛多泪等症。此外本品甘寒,尚能凉血止血,还可以用于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之证。

【炮制】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制用。除去杂质,搓碎,去柄,筛去灰屑。

【性味与归经】味苦、甘,性寒。入肺、肝经。

【用法用量】煎服,5~10克。外用煎水洗眼。

3.菊花

本品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 或熏、蒸后晒干。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 “滁菊”、“贡菊”、“杭菊”、“怀菊”。

【功效与应用】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用于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本品甘寒益阴,清热解毒,尤善解疔毒,故可用治疔疮肿毒。

【性味与归经】味苦、甘、辛,性微寒。入肺、肝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泡茶或入丸、散。疏散风热多用杭菊,平肝明目多用滁菊。

4.葛根

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习称野葛。

【功效与应用】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发麻疹,升阳止泻。葛根用于外感表证、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炮制】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性味与归经】味甘、辛,性凉。入脾、胃、肺经。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退热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5.淡豆豉

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的干燥成熟种子(黑豆)的发酵加工品。

【功效与应用】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用于感冒头痛,本品辛散轻浮,能疏散表邪,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应用。用于胸中烦闷,虚烦不眠。

【炮制】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 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凉,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性味与归经】味苦、辛,性凉。入肺、胃经。

【用法用量】煎汤,10-15克。

6.粉葛

本品是甘葛藤的干燥根。

【功效与应用】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 酒毒伤中。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切块,干燥。

【性味与归经】味甘、辛,性凉。入脾、胃经。

【用法用量】煎汤,10-15克。

陈君

咸宁麻塘中医医院主治医师

(编辑:董盈 责编:王迪)

关键词: 风热感冒 清热解毒 头痛目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