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利赢
听着操一口嘉鱼口音的向阳湖镇北岭村村民,讲解北岭村相关地名故事及历史传说,我才知道北岭村历史上是隶属嘉鱼县的。明清时,属湖广武昌府嘉鱼县四都清洪里。1973年3月行政区划调整,北岭村划归咸宁县,今属咸宁市咸安区管辖。
村民金老师告诉我,相传古代有个东胡公,膝下有三子,二儿子九秀公生五子,第五子人称西五份,他是最早在北岭繁衍生息的居民,是北岭人的祖上。当然,西五份在北岭定居时,北岭是否称北岭,我们不得而知,终归是传说,亦真亦假,无须追究。而明代邑人都御史吴廷举创办的“咸嘉社学”,却是有着历史考证与记载的。“北岭”原本为“百廪”,意有百个廪生之说,又与“咸嘉社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据史载,吴廷举,字献臣,号东湖。明英宗天顺三年 (1459) 出生于梧州(今广西),其先祖原是湖北嘉鱼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吴廷举被朝廷任命为湖广副都御史。吴廷举虽客居梧州,却情系桑梓,他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 正德十四年(1519) ,吴廷举回家乡加修长江四邑公堤时,在咸宁嘉鱼相接壤之地创办了“咸嘉社学”,并置下学田170亩以当作学堂费用。赵迁的《咸嘉社学记》中对吴廷举创办“咸嘉社学”作了详记。流传至今的关于咸嘉社学的诗作也佐证了当年咸嘉社学的兴办。
咸嘉社学开办以来,相传先后考取了九十九位廪生,而最后圆满的第一百个青年廪生不是社学的在籍生,而是社学的一名小伙夫。
小伙夫原本是个聪明的青年,因家境贫困,没能人学,只得在社学烧火做饭以维持生计。小伙夫并非人穷志短之人,劳动之余,他常偷偷地旁听于学舍之外,晚上独自默默地挑灯夜读社学功课。他的努力一点也不亚于在籍学生。
由于生源等原因,社学先生一方面为社学能考取九十九位廪生而自豪,另一方面又为难以凑足一百名廪生而发愁。此情此景,小伙夫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天,小伙夫终于壮起胆,红着脸向先生毛遂自荐了。先生上下打量着面前这位腼腆的青年:他不过是个未上过一天正规学堂的伙夫, 怎么会生出考廪生的想法呢?先生凝视着远方,心里想着如何考考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伙夫,让他知难而退。此时,一阵劲风吹来,先生看见远处一只蜜蜂被风吹到地面,于是他不由自主吟出“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让小伙夫对下 联。小伙夫正暗自思量,见社学池塘边顽童正欢吃着脆李,还不时将手中未吃完的李子扔向池塘,他便有了:“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小伙夫情急之下对出了下联。先生心中暗自惊喜,看来小伙夫还真不能小看。于是,他不动声色, 对伙夫说:“御史创办社学不易,我很想圆百名廪生之吉数。我再出个关于社学的上联:御史建社教二县子弟。”话音刚落,“伙夫入围中百名廪员。”小伙夫铿锵有力地对道。那 一刻先生脸上已乐开了花,当即同意伙夫参加当年的廪考。 伙夫果然不负先生所望,一举登科,成了咸嘉学社的第一百名名副其实的廪生。
古有伙夫中廪员,今有保安上北大。百廪村百廪的佳话故事流传至今,它激励着后人崇尚读书,励志进取,更是激励着学子们克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文字来源:《咸安地名故事》
本中心部分文章为转载摘编自相关书籍,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者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