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出现,成就了众多年轻人,特别是短视频产业,用户基数非常大。在“全民刷视频”的年代,催生出大量的短视频创作者,有很多人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王志欣就是其中一员。

在湖北大学新闻专业读大二的王志欣,从去年年底起,开始在台上看短视频,看多了、看久了,萌生了自己拍摄的想法。于是她和几位同学一起,成立了短视频小团队,自导自演,拍了不少短视频。由于制作出不少爆款,粉丝涨至600万。月均流水稳定在70多万元,早早地实现了财务自由,并且还开了自己的工作室,给学姐发工资。对此,有人羡慕、欣赏,也有人质疑、反对。要问我的看法,我站在“羡慕欣赏”那一边。即使抛开功利主义,王志欣敢于挑战自我、敢冲敢闯的精神也相当可嘉、可敬。

不了解短视频产业的人,总以为短视频台有数亿观众,随便上传一个“狗咬狗”或“蚂蚁搬家”的短视频,都会有无数人播放、点赞、打赏,随随便便都能成为拥有百万粉丝的“大V”。其实不然,短视频注意力资源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和传统媒体一样,也进入“内容为王”的理阶段,作者必须靠实力吸粉。那些无创意、无特色、无营养,点击率、点赞率、完播率都极低的短视频,就算台给你流量支持,帮你上热门,每个视频就几千几万次播放,也不会有什么效果。有人一则短视频,就有几百万次播放,吸粉过万;有人做了一年,粉丝也才有几千,这就是区别。短短半年时间,王志欣的账号有600万粉丝,在粉丝争夺战中杀出一条血路,说明她们有创意,作品有特色。

当然,事物是会变的,一时的成功不代表永远成功。或许有一天,“江郎才尽”的她们也会被喜新厌旧的流量抛弃,但这种敢于探求未知领域、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以及在创作中被激发的创意,都是人生弥足珍贵的资产。我比较担心的是,玩短视频也和玩游戏一样,会容易让人沉迷,尤其夹杂利益之后,更容易被裹挟着前进,从而影响学。毕竟,学是大学阶段的主业,社会实践只是副业。时间和精力被副业过度挤占,从长远来看,未必划算。(记者 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