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五一”,2023成都街头篮球全能赛(第二季)吸引了多支球队的参与。

■ 其中,一支来自成都高校的女子篮球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她们来自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由15名平均年龄不到20岁、平均身高1.7米的学生组成。

■ 她们之中,没有绝对的身高优势,基本没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更谈不上职业水平。但却连续两年闯进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的高级别联赛“CUBAL”赛场。从川内的“无名之辈”成为“黑马”,拿下两届四川赛区的亚军。


(资料图)

■ “尽管两次没有捧起冠军奖杯,但我们并没输!冠军梦依然还在继续。”球队队长王蜜说。

■ 迎难而上,赢过自己,敢拼,更敢斗到底!这或许正是青年大学生们的精神所在。

一场两度“输”掉的比赛

回忆起今年2月那场“差一点”要赢的比赛,队员们虽然有些遗憾和不服气,但更多的是一种坚定。

这场比赛是今年结束的第25届“CUBAL”四川赛区决赛。这场比赛,球队面对的是老对手。上半场,球队处于领先,但在紧张和连续失误之下,被对方反击,最终输掉了比赛。

比赛结束后,队员们和教练都忍不住当场哭了出来。

事实上,这一路她们都打得很不容易。在小组赛一二名的对决中,主力王蜜就摔伤了膝盖,流血止不住,几个队员也跑到腿抽筋。

这不是她们第一次与四川赛区冠军失之交臂。去年第24届CUBAL是她们第一次站上高水平比赛的赛场。当时球队组建时间并不长,队员不少人在村镇长大,没有绝对的身高优势,此前基本没接受过专业训练,更谈不上职业水平。

但她们如同一匹“黑马”,一路冲进赛区决赛。但同样遗憾的是,在半场一度领先的情况下,因体力不支和人员短缺被逆转。

队员张云雁表示,当时一些队员已经负伤,明知很难赢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人放弃,仍在拼抢每一个球。张云雁说,“要努力拼搏,打好每一场球,尽管不能拿下那场比赛,也要尽力去拼,这是教练灌输给我们的思想,她告诉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场比赛。”

虽然最终与冠军无缘,但她们不认输、不畏难的表现早已赢过了自己。失利带来的好胜心也犹如一双巨手,将整个团队的热情、决心和信念拧在了一起,让她们更有信心面对接下来的每场比赛。

一种“打不死”的精神

吴梦月是球队的教练,她深知球员培养、挖掘的重要性。

在她看来,队员们的水平在高职院校中其实还算不错,尤其是体能部分,但大部分队员比赛打得少,锻炼机会少,经验和意识是短板。

据吴梦月和队员介绍,球队的15名学生来自四川各地,大多是乡镇地区,和强队相比可能会显得有些“草根”,但她们身上有的是一种“打不死”的精神,“不愿意放弃每一次机会”的态度和精神让她们能够打进四川大学生的决赛。

队长王蜜出生在泸州的一个乡村,从小就喜欢“拍皮球”。在她看来,篮球运动早已是生活的日常,运动也很简单,一个篮架、半片球场、三人成军即可。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比赛是代表村里的学校去县里打献礼赛,“当时感冒导致了肺部感染,家长还不同意我去。”但第二天,她还是去了,父亲得知后对她是一阵责怪。“有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很不容易,所以很珍惜每一次外出比赛。”王蜜说。

不止王蜜,球队的其他队员同样珍惜每一次能上场的机会。“为了完成一次极限投篮,本来两个小时的训练延长到三个小时,最后所有人都完成了,但队员们还是哭得停不下来。看着会很心痛,但不能妥协,队员的潜力都是逼出来的。”吴梦月说。

经历如此多的付出,提起今年CUBAL那场决赛的失利,王蜜和队员仍有无数遗憾,但幸好她们才二十岁,赢了是骄傲,输了亦是英雄。

“进步远比冠军本身更重要”

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体力和技术之上,是求胜心和意志力的比拼。

王蜜认为,打篮球必须要有自信,因为胜负并不止是篮球投向篮筐的一瞬间而决定,投篮失误后的拼命防守或抢断,才是一场场比赛中不断累计分数,决定胜负的关键。

谈及之后的期待,“第一是拼尽全力赢得每一个球,第二是不要受伤。”

王蜜解释,“不受伤”是为了保护好自己,也是为了更长久“保护”这项热爱,“运动员最好的职业生涯只有几年,受伤了就没办法训练,哪怕康复也没办法恢复到以前比赛的状态。毕竟只要还能比赛,就有‘赢’的希望。”

记者了解到,除了今年“五一”的成都街头篮球全能赛,队员们还在为另一场拥有多个冠军高校球队参与的大赛做准备。“可能我们赢的机会还是不大,但我们不会放松,进步远比拿冠军更重要,人的一辈子都是在学习的路上。”王蜜说。

文/杜玉全 昌娟

摄影/王效

编辑/倪家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