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降低家长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冲动——

新学期来了,如何让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

看到入学通知上的放学时间是5:30,孩子刚要上一年级的北京家长杨静长长舒了一口气:“老师群里统计参加课后服务的人数,班里孩子基本都报名了,看样子‘双减’确实在起作用。”

孩子上三年级的家长林辉则有些焦虑,“孩子的培训班停课了,我们和几个家长攒了小班,到培训老师家里上课,花费更贵了,效果也不一定好。”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作为义务教育主阵地能否切实担起责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让家长们不再焦虑的关键所在。让不少人欣慰的是,今年新学期刚开始,教育部门以及各地学校的举措与努力就很快跟上,带给家长新的转机与希望。

让学生在课堂“吃饱”“吃好”

在采访中,多名家长对记者表示,如果在课堂上师生能够解决更多学问题,孩子课后前往培训机构的需求也就降低了。

8月30日,在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特别强调,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校要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小学一年级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积极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期过渡活动课程。

各地各校要深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积极引导师生用好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提供的精品课程资源,广泛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展示交流活动,精心做好教育部部署的“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推荐工作,激励广大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教材,勇于投身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准确把握学情,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据了解,新学期开始后,多地积极探索,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和课后服务水,让学生学更好回归校园。如在上海,把“增强学校主阵地功能、增强校内教育质量”作为落实“双减”工作的主要内容,正在探索用“双增”推动“双减”落实。

课后服务全覆盖 保障时间“5+2”

推进课后服务是支撑实现“双减”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新学期要实现校校开展全覆盖、保障时间“5+2”、丰富内容上水、吸引学生广参与。

教育部要求,学校课后服务要体现办学特色,充分挖掘教师潜力,既要为学有困难的学生答疑辅导、指导完成作业,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拓展学生学空间,努力满足学生不同学需求,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要加强对家长和学生的宣传引导,促进学生更好地自愿选择回归校园参加课后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表示,各地学校将学生个化、差别化、实践的学需求纳入课后服务的内容设计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个孩子走向全面而有个的发展。

“双减”背后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除了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的调整、教育理念的积极改变,也是消除焦虑的重要因素。

8月30日,教育部通报了“五项管理”规定落实情况的督查结果。调查发现,67%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各地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现象,不少家长除学校作业外,还要额外给孩子布置作业,结果是“老师减负、家长增负”。

可见,要将“双减”落到实处,不能光靠学校孤军奋战,还需要家校协同,需要全社会都来加油使劲。(记者 于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