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校园里,一款外形黑黄相间的波士顿动力四驱机器狗正在进行自动导航测验。转弯、爬楼梯、礼让行人、躲避障碍物……一个个测验项目在研究员的远程控制下完满完成。

高伟(中)参与的新国大机器人团队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成功了,我们终于成功了!”在工作区,看着屏幕上传来的测验结果,研究员喜极而泣,几个月的熬夜研究、更新程序、反复测验,终于让机器人能够安全自由的行动,成为“校园巡逻员”。

这位研究员叫高伟,是一位90后重庆人,从小成绩优异的他对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研究饱含着浓厚的热情,如今,他在新加坡成立了一家名叫“UnoMove”的公司,主攻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

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一个汇集众多高新技术的综合产业,其研发难度是巨大的,是什么原因让高伟选择了它,又是什么支撑着高伟不断前行?

这一切还要追溯到他的求学历程……

1997年,6岁的高伟就读重庆滨江实验学校,并在此度过了美好的小学生活。学校鼓励并且支持学生发展个性,用和融共生的教育方式,给高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后来,他凭借优异的成绩直升初中,并在那里遇到了恩师蒋永玲。

“每个期末,我都特别期待看到成绩通知书上蒋老师给的评语,她慷慨激昂的话语写满了对我的期待,一字一句的赞美与肯定更是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绩来。”初中三年间,高伟一直将恩师的嘱托记在心里,从不敢有一丝懈怠。2006年,高伟获得优异的成绩,并将“严厉要求,凡事做到极致”这句和蒋永玲同款的座右铭贯穿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高考时成功考取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如今回忆起高考,高伟依旧有很多难忘的瞬间。

他回忆,那年高考第一天,在考完语文和数学后,高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打击。“当时一出考场,我便知道自己考砸了,心情变得很差。”他独自来到楼顶天台,呆呆坐了很久,在无数次怀疑自己后,起身下楼回到了房间。关上门,他在写字台前拿出纸笔,和自己开启了一场随意写写画画的“游戏”。大概过了三个小时,高伟慢慢平静下来,脱离了不甘心的情绪,投入到了第二天考试科目的复习中。这场迅速调节情绪的“游戏”让他在第二天的考试上超常发挥发挥,并最终如愿以偿。

高伟和时任校长曾朝忠合影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面对困难,不自怨自艾,迅速调节心态的习惯,成为高伟在之后学习和工作上过关斩将的法宝。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伟迎来了人生的新阶段。“计算机系是清华大学的王牌之一,讲课的教师、一起奋斗的同学都是极其优秀的,在这里我不仅学习到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在动手操作方面受益匪浅。”

谈起大学时的经历,高伟语气带笑,“我还记得大三时有一项既有趣又魔鬼的课后作业,被我们称为:奋斗三星期,造台计算机。”

据高伟回忆,这项大作业是来自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三年级的必修课“计算机组成原理”,要求小组合作,在三周时间内写出一个功能完整的CPU,并将其应用在老师提供的实验板中执行一套程序。“那时还是很有压力,和团队的合作也会存在一些小状况,但最终我们还是扛过来了,顺利在实验板上运行了一套俄罗斯方块程序,获得了课程高分。”

200-300个小时的制作过程,上千行的代码编写,反反复复的运行测试……在这项大作业中,高伟收益颇多,其中锻炼的创新思维、耐心处事、团结合作等能力,都在他未来的求学工作中得到运用。

2015年,高伟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就读博士学位,在校期间他积极加入波士顿动力四驱机器狗的研究和测试团队,与队友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研究时光。“波士顿动力四驱机器狗一直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典范之作,在研究期间,我能够近距离接触其先进的内部运行系统与传感器系统,掌握机器人的运动思考的方式,这为我今后从事机器人研究工作奠定了实操基础。”

现在,高伟在新加坡经营着“UnoMove”公司,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进行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做出最好、最通用的机器人,让世界实现全智能化”是他的梦想,更是他对未来的承诺。

回顾这些年的奋斗历程,高伟感叹说,是这份从重庆滨江实验学校开始的热爱与坚守,改变了他的人生,成就了现在的自己。他希望每一位年轻人都能够抓住自己真正热爱的事,去投入、去奋斗、去追根溯源,成为最好的自己。

关键词: 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