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为端口,通过加强校政地企多方合作共建,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多个西部省市创建了三批传统村落国际研习基地,探索形成了建筑类专业实践育人创新模式。依托研习基地,将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带动一批又一批建筑学子投身乡建,开拓了大学生的实践思维、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成功将高校智力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态引擎”。


(资料图)

乡土情怀沁润与人文素养提升相融。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支持优势。在研习基地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引领学生深入乡村一线,通过观察、走访、参与、体验等方式,更好地把握国情、了解乡情、感知民情。实践主题从乡村中来,教学过程在乡村中学,最终引导学生自发到乡村建设中去。

来自重庆交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学员发挥各自专业所长,参与研习基地所在乡村的人居环境营造,帮助村民“记得住乡愁”,也在亲历乡土、感知乡情的过程中增进了对乡土文化的认知、认同与热爱,成长为堪当大任的高素质复合型乡建人才。学生基于研习成果广泛参加国内外学科专业赛事,获得奖励近百项。

“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获得者、研习基地学员、2014级建筑学专业学生张鸿美和田笛试图在乡村寻找并构建具有场所感的人性化空间,通过作品“MYDEARORANGETREE”展现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建筑设计理念。学生表示“通过实地调研改变了以往主观的设计视角,真正感受到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变化与诉求,增强了作为建筑设计师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获奖作品“MY DEAR ORANGE TREE”。重庆交通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专业知识夯筑与综合实践应用相济。始终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对乡建实践的支撑作用,引导学生用理论支撑实践,以实践反哺理论,实现知行合一。在研习课程体系方面,根据乡村发展的生命周期、历史规律、现实困境及未来趋势,设置“人文秩序”“空间设计”“工程技艺”“生态营造”“运维管理”“遗产保护”6个模块化课程主题。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乡村营建的经典知识、核心技能及前沿理论,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同时,在充分考虑建筑类专业工科背景和学生学情实际的基础上,引入CDIO工程教学模式,创新形成“调查—分析—规划—设计—建构—评价”的乡村建设全流程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乡村建设发展相结合,以此检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差距,针对性提升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能力。

2016-2019年,学院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依托酉阳山羊寨研习基地连续四年开展联合毕业设计工作坊。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了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跨学科知识讲授,支撑学生在系统梳理乡贤耕读文化与土家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对山羊古寨实施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公共空间渐进式更新设计,以及“山羊八景”等景观节点的特色提炼。

学院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举办联合毕业设计工作坊。重庆交通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培育时代新人与助力乡村发展相辅。在研习基地的实践育人中有机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和外延,围绕乡村振兴涉及的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开展实践教学,实现包括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等在内的全面振兴。引导学生在乡村人居环境营造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村落空间规划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助力产业振兴;通过生态景观修复发挥乡村生态宜居优势,助力生态振兴;通过公共空间整治与更新延续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助力文化振兴。

2022年1-3月,学院面向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等院校选拔48名建筑类专业学生,赶赴永川仙龙镇研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深挖地域文化与产业特色,以“油菜花节”为“杠杆”撬动种植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通过环境整治、艺术墙绘等方式修复了原有田园人居环境,通过农耕文化的营造帮助原住民留住乡愁。最终,“永川仙龙油菜花节”的顺利开幕成为推动仙龙镇高效发展的“一张名片、一支杠杆、一个喇叭”。

师生团队助力研习基地实现产业发展与全面振兴。重庆交通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近几年来,学院持续联动国内外建筑类院校,加强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地方共建,形成了传统村落研习基地的常态化运行机制,破解了传统教学中“到点打卡”“走马观花”“观光旅游”等难点痛点,改变了实践教学浅层化的现状。通过传统村落资源调查评价、保护发展规划、建筑修缮更新、生态景观提升、非遗文化传承的全过程研习,使学生由文入理、技艺并重,全面掌握乡村营建全流程,真正实现实践教学深度“沉下去”,难度“提上来”。

关键词: 知行合一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