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王卓峰 惠州报道

近100亿元人民币!6月8日,亿纬锂能公告称,公司全资孙公司EVE Power Hungary Kft.拟以自有及自筹资金投资建设乘用车大圆柱电池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99.71亿元人民币。


【资料图】

近年来,国内锂电池龙头亿纬锂能频繁披露圆柱型电池产能布局进展。今年5月,亿纬马来西亚拟向PKL购买土地,在马来西亚建立锂电池制造厂。2022年10月,亿纬马来西亚拟以自有及自筹资金投资圆柱锂电池制造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4.22亿美元。

2022年,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高速增长带动下,整个动力电池产业取得飞速发展。作为国内大圆柱电池的较早推进者,在工艺、制造和良率水平上来后,亿纬锂能正大手笔扩建大圆柱电池产能,并在这个全新赛道上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从早期传统的锂原电池、消费电池,到如今站在行业风口的大圆柱电池,亿纬锂能的战略布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折射的是其与惠州电池产业同频共振的转型升级之路。

惠州也乘着这股新能源东风,在新能源电池产业舞台上声量渐高,产值即将突破千亿规模。随着产业链上下游的逐步完善,作为“重仓”电池产业的惠州,正与其异军突起的电池企业一道,挺进新能源电池全国“第一方阵”。

亿纬锂能加码大圆柱电池赛道

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虽然位居行业龙头之一,但在电池产业格局瞬息万变的背景下,亿纬锂能似乎站在了一个公司发展的十字路口。

“预计最晚2024年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都将出现产能过剩。”在2022年11月的高工锂电年会上,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就对电池行业作出这样的预判。

刘金成,起家于惠州,在锂电池领域创业已有20余年,早期依靠锂原电池、消费电池发展成为国内速度最快的动力储能电池厂商。但刘金成认为,电池行业目前所处的瓶颈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唯一不会出现过剩的是质量上乘、成本低的电池产品。”

一个热知识是,目前动力市场主要以方形、软包、圆柱等三种不同形态电池为发展主流,其中圆柱电池被市场认为是“动力电池终极技术方向”。

大圆柱电池有着制造工序少、原材料耗用量小的优势,能实现高能量密度,以其核心产品4680大圆柱电池为例,大尺寸的外包钢壳材料少,内部材料主要采用高镍正极+硅碳负极材料,借助无极耳技术,能量密度可提升至300kWh/kg,能做到9分钟超级快充。

对电池企业来说,一头冲进大圆柱电池赛道像是下了一场赌注,赌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的走势,考验的是企业掌握关键技术的能力以及抢抓风口的战略决心。

大圆柱电池,一度鲜少被大车企采纳。但自去年起,情况迅速变化。

由于上游原材料涨价凶猛,主流电池厂商迫切要降本增效,目光一致转向圆柱型电池。甚至特斯拉,也准备投资数十亿美元,建设4680大圆柱电池工厂,产能100GWh,适配150万辆汽车。除特斯拉外,国内车企方面包括保时捷、江淮、东风岚图、蔚来等多家主流车企也在跟进大圆柱电池。

不少行业观点认为,2023年将是大圆柱电池量产元年。根据天风证券测算:到2025年,大圆柱产能将达到280GW,较2022年增长55倍,大圆柱渗透率将从2022年的0.9%上升至2025年的18.9%。

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不完全统计,近年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LG新能源、松下电池、三星SDI、远景动力、比克电池、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多家头部电池企业都在布局圆柱电池,尽管均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除了亿纬锂能,其它企业离量产交付还有一段距离。

与国内同行相比,亿纬锂能2016年就启动圆柱电池项目,目前已经打造出4680与4695两大型号产品,其大圆柱材料已经做到镍9系的极致水平。随着近年增资扩产,一路高歌猛进,2023年亿纬锂能有望在国内率先实现量产交付。

某种意义上说,亿纬锂能是迫于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被动进入了大圆柱电池赛道。但是顺应时势,抓住机遇,同样需要强大的战略和执行能力。

产能布局上,亿纬锂能已经领先行业一步,该公司湖北荆门的项目今年将率先投产。目前,亿纬锂能已率先完成46系列等大圆柱电池布局,除湖北荆门外,还在四川成都、辽宁沈阳等地区规划产能,并已获得若干重要厂商的定点。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了亿纬锂能近年扩张轨迹发现,亿纬锂能至今已构建了千亿扩张版图,涵盖锂原电池、消费电池、动力及储能电池等领域,其在上游锂盐以及其他关键材料领域也有深度布局,其已打造出较完善的一体化布局。不赌单一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是其始终占据头部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近10年,电池行业的发展路径充满了变化,很多赌单一线路和技术的企业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变更被无情地淘汰。但亿纬锂能各种技术都有储备和布局,即便面对如今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的行业环境,也能在方形、软包和圆柱等多元化的产品战略下能为该公司赢得了一定的试错空间,因此能够在大圆柱电池新赛道上专注发力。

可以预见的是,大圆柱电池若风行,亿纬锂能就在行业占据了一个最有利位置。

与惠州电池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跳出企业的视角,以城市产业发展这一更宏观的视野来审视,亿纬锂能的战略布局,其内生原因与惠州电池产业发展强相关,在步调同频的目标下达成一种默契。

上世纪90年代初,惠州电池制造产业开始萌芽,在引入一些外资电池企业之后,开始培育几个本土的电池企业龙头。2000年以来,亿纬锂能、德赛电池等电池龙头企业在惠州这片产业沃土上茁壮成长。如今,惠州已超110家规上企业投身新能源电池产业,同时还有一批上下游配套龙头企业。数据显示,去年全市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产值866.7亿元。

千亿产业集群呼之欲出,惠州今年新能源电池产业产值大概率将突破1000亿元。与之对应的是亿纬锂能飞速增长的业绩:今年计划完成700亿元营收目标,明年有望成为千亿级新能源电池企业。

很多产业在萌芽阶段就已经奠定了未来基调,亿纬锂能与惠州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惠州给电池企业搭建了施展身手的产业舞台,而在亿纬锂能等链主企业带动下,有竞争力企业的不断增多,商业链接变得更加稠密,产业集群的合作网络就会开始显示出生命韧性,能够自发增长。

惠州除了培育出亿纬锂能、德赛电池等本土龙头企业,还引进了比亚迪、欣旺达等国内行业前十的企业。其中,德赛电池、亿纬锂能、比亚迪电池、欣旺达等企业产值超百亿元,还有微电新能源、赛能电池、超聚电池、惠德瑞锂电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可以说,惠州制造的发展和繁荣正是得益于这种产业互联,像亿纬锂能这种链主企业发挥着头雁作用,带动产业链实现安全稳定运行。德赛电池董事长曾剑云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和亿纬锂能的位置非常近,双方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亿纬锂能优先向其供应电芯,有效地提升了供应链稳定性。

另一层面,亿纬锂能的发展也在反哺惠州电池产业集群的壮大。2022年1月,亿纬锂能与惠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深化战略合作,打造惠州千亿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协议内容提到一点,当惠州土地供应、能源供应等满足项目落地条件时,到2025年亿纬锂能及其控股企业产值合计达到1000亿元。

吸引电池企业落地惠州有多种因素,内里是完善且成熟的产业链,外在是资源禀赋、配套政策和有为政府,由此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与亿纬锂能处境相似的是,惠州也站到了电池产业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

在今年4月召开的“推动惠州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座谈会”上,刘金成表示,“未来20年,能源电子产业将会是增长最快、发展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有10万亿级市场规模。”

一座城市的招商引资有马太效应,产业链完善的地方更能吸引后续企业入驻,所以要在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前期抢占先发优势,把握窗口期。“惠州新型储能产业基础在业内非常强。”刘金成建议,惠州应出台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抓住产业“风口”,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实现城市与产业的跨越发展。

惠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人表示,对于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发展,接下来,在继续做好精准招商、制定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的基础上,惠州还将依托现有“3+7”工业园区探索规划高标准储能产业园,建成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集中度较高、具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储能特色产业园,进一步增强产业集群发展能级。

受访专家表示,这就是一个企业和一座城之间的微妙关系:亿纬锂能已在大圆柱电池赛道上具备了先发优势并激发出行业新动能,未来通过“链主”效应将引领产业升级,这正是惠州所需要的,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惠州也加快挺进新能源电池全国“第一方阵”。企业发展与城市的经济繁荣紧密相连,在推动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