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喻悦)今年夏天,比三伏天更热的是文化市场。进入暑期以来,题材类型丰富的优质影片连连上映,爆款频现;国内商业演出市场持续升温,“一场演唱会带火一座城”的情景屡屡上演;图书出版、影视广电、音乐演艺、动漫游戏等文化内容消费更加繁荣,“文化+”衣食住行等文化性综合消费火爆,带动整体社会消费活跃。


(资料图)

政策供给源源不断,助力演出经济跑出加速度。图为上海某影城内,电影海报宣传物料吸引影迷眼球。(图片由CNSPHOTO提供)

暑期档票房表现亮眼

今年暑期档,多部国产影片引发话题效应,电影市场表现格外亮眼:内容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上不断拓展类型片边界、市场上有望刷新同期票房纪录。大量优质影片上映,带动了观众的观影需求。

来自国家电影局的数据显示,7月全国电影总票房以87.16亿元的出色成绩收官,将2018年7月保持的同期最高纪录大幅提升25%。此外,截至8月6日,2023年暑期档电影票房达146.81亿元,较2018年同期增长24.02%,较2019年同期增长20.01%。一系列数据提振了行业信心。

从定档情况来看,暑期档下半场仍有较大的票房释放潜力。神话史诗、喜剧片、科幻冒险动作片等影片扎堆上映,有望持续推动暑期观影热潮,共同构成这个夏天的文娱盛宴。有业内人士预测,2023年电影市场回暖势头会在8月进一步延续,刷新2019年暑期档最高票房纪录“十拿九稳”。

“暑期档电影市场的影片类型多样、题材多元,影片整体质量较以往明显大幅提升,很好地刺激了观众的观影欲望。”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今年暑期档电影上映的时间排布也比较合理,“这些各具特色的影片一部接着一部上映,节奏感很好,共同将市场越做越大,使市场进入了良性循环。”

今年还剩4个多月,电影市场能否将夏日的热度一路延续?猫眼研究院院长刘鹏认为,这还是取决于影片本身的内容和质量,以及能否引发观众共鸣。“目前观众的观影习惯已基本恢复,年度票房预计基本能与2017年持平,这将带动整个产业链积极正向循环。”

“暑期档的影片集体走出‘先抑后扬’的票房曲线,这是真正的‘市场不会埋没好内容’,也是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阿里影业总裁李捷说,当有足够优质的内容源源不断涌入市场,市场的活力就会回来,大盘也会迎来爆发。

演出市场推陈出新

8月10日,灯塔专业版发布演出行业暑期数据显示,暑期档(6月1日—8月8日)演出市场票房为23.27亿元。较疫情前2019年同期,演出观演人次翻倍,演出票房增长168%。从演出内容上来看,整体音乐品类(演唱会/音乐节)最受欢迎,演唱会演出场次同2019年基本相当,但大型项目增加,场均的观演人次较之前增长2倍,音乐节供给明显增长,演出场次增长近2倍。以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为例,今年上半年演出排期达历史新高,单月场次超过10场,下半年单月预订最高达12场,且档期已排至明年8月。

如今,“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是当代年轻人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抢票”已变成日常。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在五月天、任贤齐、刘若英等知名歌手北京演唱会观众中,跨城观演比例均超40%。

演出门票一头连着观众,一头连着市场,是经济、文化、旅游、市场结合的纽带与桥梁。跨城观演狂欢的背后,是粉丝经济与文化活动的共振,也隐藏着文旅消费的潜力。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刘克智分析,演出带来门票收入的同时,能短时间内产生聚集效应,拉动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一系列消费,并推动相关行业增加就业机会。

值得关注的是,现场演出的新场景、新业态、新玩法,成为多地景区的“破圈”之道。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打造《无上龙门》体验馆,借助全息天幕让千年文化“活”起来;山西平遥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又见平遥》,以创新的“行走式”观演模式和“穿越感”的情境体验,带游客沉浸式感悟晋商精神;湖北打造的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将演出的环境设在长江的一艘游轮上,让游客与武汉百年前的历史片段相遇。

“科技、文化、艺术、教育、创业创新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动能。”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要继续营造消费者可触可感的消费场景,更要以艺术引领的时尚品位和文化氛围构建面向未来的城市旅游竞争力。

同时,政策供给源源不断,助力演出经济跑出加速度。新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明确提出,“优化审批流程,加强安全监管和服务保障,增加戏剧节、音乐节、艺术节、动漫节、演唱会等大型活动供给”。各地紧跟其后、加快布局,纷纷在完善软硬件条件、推进高标准场馆建设、做足服务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把演唱会打造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助力文化消费再提升

暑期历来是演出市场的传统旺季,如何把握全国文化消费市场的重点档期,精准化、多样化打造丰富并具备体验性的“文化大餐”,助力消费市场更上一层楼?

刘克智表示,文化行业在改变、提速、复苏,但目前很大一部分消费来自于存量的集中释放。要保持活跃度还需相关机构不断推出优秀作品,丰富产品供给,创新营销模式,提升影响力。

北京吉祥大戏院总经理段思明认为,演出市场需要新内容、新体验,演出行业需要适应观众的新需求,就要深入洞察其需求特点,推出适销对路的作品和服务。同时,既有的优质作品也需要尽快形成品牌,形成持续的供应和上演。

值得关注的是,为吸引更多的优质演出,各大城市都在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升级相关服务。

“‘演出+旅游’作为一种时尚的文化旅游资源组合,为文旅融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丰富了城市消费新业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王金伟表示,“各大城市应积极探索演出经济与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消费、城市经济的深度融合,通过演出带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链条发展,进一步拉动城市消费经济,同时有效提升城市的旅游形象和美誉度。”

“发展文化市场时,应做到合理规划和管理,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类型的活动。同时,平衡好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确保可持续发展。此外,也要考虑活动与当地文化传统的融合,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张大鹏表示。

随着国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类文艺演出的欣赏需求日益旺盛。目前,我国在互联网平台的高度发展也对文化行业的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人们获取演出信息的方式具有及时性和丰富性,票务预购方式也更具便捷性。暑期文化消费市场的火爆,就是行业产业链完整体系建设下的可喜成果。

“从前我们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实际上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燕认为,在当今时代,新媒体宣传渠道对于艺术作品的营销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新媒体能够将舞台作品中好的内容片段传播出去,使作品获得新的观众、获得市场的关注,从而赢得更好的市场效益。要重视新媒体平台对于舞台艺术作品的宣传推广作用,善加利用助力文化消费提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