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是第10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举办了“‘椅’路有你安全‘童’行”12·2专题研讨会,各方共同探讨儿童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话题。记者了解到,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可防可控,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等约束装置是目前保护儿童乘车安全的最有效手段。不过,通过儿童安全座椅立法这一途径保障儿童乘客安全,还需社会各方协同努力,制定细化措施,落地执行。

儿童交通安全形势严峻 安全座椅使用认知待加强

根据《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2018》,道路交通伤害是全球第八大致死原因,更是5~29岁人群的第一致死原因,并且在儿童道路交通致死事件中,1/3发生在乘车时。

数据显示,2010~2019年,儿童因交通事故死伤人数逐年增多。仅2019年,就有2593名15岁以下儿童因交通事故死亡,19619名儿童受伤。这意味着,每天有7名儿童因交通事故离开了这个世界,有50多个孩子承受着交通事故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创伤,其中1~6岁儿童占比超过30%。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马社强提到:“1~6岁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群体数量比较高。交通事故中,提高未成年人的被动安全性非常重要。儿童安全座椅、安全带和头盔的使用会对未成年人起到很好的保护。”根据马社强分享的数据,合理使用儿童装置可以有效降低儿童的死亡率,可将婴儿死亡率减少90%,幼儿死亡率减少54%~80%。

今年1~11月,儿童安全座椅成为天猫“双11”公布的十大趋势单品之一,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6.8%,销售额增长27.2%。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北、上、深三地已有近八成家庭给孩子配备了安全座椅。不过,其中只有半数能坚持每次出行都使用。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首席代表和执行总监崔民彦表示,家长对儿童安全座椅对儿童的保护效果已经有了普遍认知,但有认知并不意味着会使用。家长在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必要性和正确使用的认知上仍需要加强。

“水平位移超标是儿童安全座椅最容易出现的质量不合格问题。”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会长梁梅表示,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要注意产品安全、座椅与儿童的体重匹配,以及产品与车辆的匹配,认准国家标准,在使用过程中安装位置及正反向使用等问题也需要格外注意。

推动安全座椅立法 敦促落地实施

可以看到,公众对于儿童安全座椅以及儿童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认知已经逐渐普及,但从认知到配备,再到使用仍然有巨大的鸿沟需要跨越。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道路安全、伤害预防项目官员方丹表示,通过文献回顾以及相关实验统计数据发现,当儿童安全座椅立法和执法以及教育共同发生作用的时候,可以有效提高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从而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对儿童的伤害。这样就形成了“法律-使用-保护”的全面安全保障。此外,她还提到,立法虽然是最有效的办法,但同时也要考虑家长“愿意用、买得到、买得起、选得对、能安装、装得好、用得对”等一系列问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部门、全社会参与才能完成。

2021年是儿童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立法、入法的关键年,在多部法律法规中看到了“儿童乘车安全”“儿童安全座椅”等关键词。9月27日正式公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新增了“儿童与安全”领域,并将“推广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安全头盔,儿童出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作为该领域的主要目标之一。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对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等儿童乘车安全保护措施做出了规定。2021年3月,公安部公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也增加了相关规定。

记者了解到,不少地方也开始完善相关立法。近日,福建省立法明确儿童乘坐机动车须使用安全座椅,进行了细化规定并明确了罚则,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旭坤表示,在国家层面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应规定,但很多地方仍然缺乏对儿童出行安全的关注,亟需制定更加细化的措施以推动其落地实施,从减少儿童交通事故伤害的角度实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切实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和“减少儿童死亡”的目标。本报记者 赵琼《中国汽车报》(2021-12-06 0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