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物制药赛道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到资本市场的冲刺当中。12月9日,专注于皮肤学的研发型生物制药公司——科笛集团向港交所主板递交招股说明书,高盛与中金公司为其联席保荐人,为生物制药赛道新添一员。而这时,距离科笛集团成立刚刚过去三年。


【资料图】

招股书显示,科笛集团成立于2019年。虽然成立时间较晚,但公司已经建立起广泛的产品组合,涵盖针对毛发疾病、皮肤疾病、局部脂肪堆积及表皮麻醉等四大领域共计11种产品及候选产品。在这11种产品及候选产品中,又详细分为已经成功上市两种产品,并正在开发五种临床阶段、四种临床前阶段的候选药物。其中五种临床阶段药物中,有两种已在海南乐城开始商业化试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11种产品及候选产品中,有6种产品是专门针对脱发治疗需求,也就是说,科笛集团主要是针对最近火热的“脱发经济”展开布局。然而从公司的经营状况来看,布局大热赛道暂时并未给科笛集团带来过多帮助。2020-2022年上半年,科笛集团分别实现营收零、203.8万元、65.8万元。而与超低营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持续增长的亏损幅度。报告期内,公司净亏损分别达到1.99亿元、3.19亿元、2.52亿元。

之所以出现两年半时间累计亏损7.7亿元的局面,与公司大手笔的研发投入不无关联。报告期内,科笛集团研发支出分别达到1.62亿元、1.1亿元、8350万元。从2022上半年的研发开支来看,今年整体的研发投入相较2021年还将会进一步增长。庞大的研发开支是导致公司亏损的罪魁祸首,这也是近一年半来尽管科笛集团毛利率高达79%、68.8%,但账面亏损始终有增无减的重要原因。

对于亏损态势,科笛集团也在招股书中做出了相应风险警示,认为候选药物的商业化存在一定风险,相关进程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此外,由于研发支出的投入,公司可能需要额外的资本满足现金需求。

营收过低、大手笔研发投入、亏损严重,种种负面因素累加下,科笛集团依然选择了赴港上市,或许与其背后“药明系”的资本运作密切相关。

根据招股书内容,科笛集团IPO前,通和毓承实体持有53.57%的股份,由6Dimensions LP、6DimensionsAffiliates、苏州通和二期、苏州通和毓承控制,分别持股约21.85%、1.15%、9.17%、21.40%。此外,还有云锋基金(创始人为马云和虞锋)、红杉资本、富达基金(香港)等明星投资机构也出现在科笛集团的主要股东行列中,持股比例分别达到14.15%、12.13%、8.04%。

也就是说,作为科笛集团的控股股东,通和毓承掌握着重要话语权。观察团翻查通和毓承的背景发现,这个控股股东的来头可真不小。

据了解,通和毓承由通和资本、毓承资本合并成立,是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机构。其中通和资本的创始人为原富达亚洲成长基金合伙人、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人陈连勇,而毓承资本是由原药明康德风险投资部门独立分拆而来,因此合并后机构投资项目常常被外界称为“药明系”。很显然,科笛集团如果能够成功赴港上市,将会成为“药明系”资本操盘的又一力作。

有“药明系”的强力背书,科笛集团尽管连年亏损,但还是吸引了众多明星投资机构入局。本次IPO前,科笛集团已经完成4轮融资,其中A-1轮、A-2轮融资分别达到1000万美元,B轮融资1.8亿美元,C轮融资7500万美元。

四轮融资下来,科笛集团累计融资金额已达2.75亿美元。按照2021年9月最近一次C轮融资计算,科笛集团投后估值已达7.46亿美元

随着顶尖风投的入局,科笛集团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当然,这或许也与生物制药赛道的广阔前景密切相关。招股书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广泛皮肤病治疗及护理市场规模达4718亿元,预计于2030年将增长至1039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2%。主要受患病率上升、人均收入增长、皮肤管理意识提高推动。

此外,截至2021年中国广泛皮肤病治疗及护理的人均支出为334元,而同期美国、日本及韩国的人均支出分别的1828元、1417.3元及1406.9元。这意味着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有关皮肤病相关领域未来仍有十分广阔的增长空间,科笛集团也有望借此步步高升。

当然,以上的数据支持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科笛集团能否如想象中一般乘势而上,目前还未可知。我们唯一知道的是,现阶段无论是在皮肤领域还是脱发领域,科笛集团都远未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产品销售对于集团营收规模的增长着实有限。背靠“药明系”这棵大树,是更上一层楼还是止步于此,科笛集团还需要给投资者拿出更多信心。

关键词: 生物制药 投资机构 报告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