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哪类金融机构涉诉案件占比最高?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有何新态势?如何有效预防、治理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问题?

3月23日发布的《中国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问题研究白皮书(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对上述问题作出了解答。白皮书显示,涉案金额多集中在1万元(含)以上1000万元(含)以下,此类案件占比74.35%。

据了解,白皮书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的裁判文书,依托法研灯塔实证分析平台,对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结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进行了深度分析和挖掘。

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白皮书指出,2015年至2022年,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但是在涉及罪名以及涉案金融机构两个方面体现出明显的“集中性”。

具体来看,就罪名分布来看,2015年至2022年,全国法院审结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占比22.43%)、诈骗罪(占比17.08%)占比较高。其次依次为违法发放贷款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受贿罪、信用卡诈骗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就涉案金融机构类型而言,银行类金融机构涉诉案件占比较高。2015年至2022年,全国法院审结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3594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涉诉案件量最高,占比58.07%;保险类金融机构涉诉案件占比17.64%,其他金融机构涉诉案件占14.19%。
从涉案金额来看,2015年至2022年,全国法院审结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3594件)中,有涉案金额记录的案件共计2838件。其中,涉案金额在1亿元以上的案件占比6.73%;涉案金额多集中在1万元(含)以上1000万元(含)以下,此类案件占比74.35%。
三个犯罪新态势
白皮书指出,当前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共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犯罪总量波动式下降,双维度指标呈现“集中性”。
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的罪名呈现“集中性”,以业务关联性风险和职务关联性风险为主,分别占比46.11%和39.28%。此外,银行类金融机构涉诉占比高达58.07%,呈现出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所涉金融机构的“集中性”。
二是金融机构个别犯罪手段进化升级,隐蔽性、危害性有所上升。
报告显示,当下少数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行为更趋隐蔽,业务关联性犯罪业务“合法”与“非法”问题有所交织,职务关联性犯罪从“明腐败”进化为“暗腐败”“微腐败”与“同盟型腐败”,需引起关注。
三是犯罪形态链式延展,关联犯罪增长引发新风险。
上下游犯罪紧密联系促进犯罪链条形成,犯罪类型从核心犯罪扩展到关联犯罪,这些新特点都对金融风险防控提出新挑战。
健全金融安全立法体系

如何有效预防、治理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问题?

白皮书指出,需要将科学的立法顶层设计逐步贯彻到金融机构体制机制运行与打击金融犯罪执法实践中。立法层面,需要健全“预惩协同”的金融安全立法体系;机制体制方面,完善金融合规体系,建立有效金融风险预防机制;执法联动方面,加强公共部门之间、公共与私营部门联动,协力打击金融从业人员犯罪。

文中图表来自白皮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