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报道近年来,咸安区积极实施“双培养”工程,将基层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在基层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务实创新的乡村振兴人才。
双溪桥镇杨堡村吴海兵便是咸安区“双培养”工程的领军人才之一。
吴海兵2011年入党,多年来一直在佛山、株洲经商,并小有成就。镇、村“两委”了解到吴海兵在外地创业,于是,每年春节都邀请他参与“主题党日+”、乡贤座谈会活动,希望他发挥党员先锋示范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致富。
2017年,在外务工多年的吴海兵,在镇、村“两委”的鼓励和帮助下,带着对土地和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带着对老支书的殷切期盼,成立了咸宁市致远农业种植合作社,带领杨堡村310户农户从事生姜种植,生姜产量从最初的亩产3000斤到现在每亩8000斤,并研发了红糖姜茶、姜膏、姜酱等产品,2021年营收2100万,2022年预计突破5000万,2020年吴海兵被评为“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我连电脑都不会用,项目申请、扶贫申报等材料,多亏了镇党委里的同志。”吴海兵说,回乡创业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党组织总是发挥有求必应的宗旨,2018年为其争取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资金123万,2019年争取无息扶贫贷款190万,修机耕路,多次组织电商人才专业培训等多项资金与政策扶持。
“一枚党章只有3.7克,但是在我们每个党员心中重千斤。”吴海兵说,致富不能忘党恩,作为党员就是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1996年入党,有着26年党龄的李建军,用“一根萝卜”书写着自己的党性故事,1969年李建军在高桥镇出生,2004年,体制改革后,李建军成为了一名自由人,但却不忘党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技术为当地群众在农业生产上提供热心服务。2010年,他带头成立了咸安区利民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2014年,高桥镇全力打造萝卜小镇,李建军便带领周边农户实施萝卜标准化种植,一改过去零散的种植模式。
“以前萝卜一斤3毛钱,现在一斤萝卜可以卖到2块。萝卜片也由5-8块一斤到现在卖到50块一斤。”李建军告诉记者,标准化种植带来的不仅是价格的增加,亩产也由5000斤增加到现在8000斤,农户每年可增收2万多元。他还建设萝卜深加工基地,开发地方农特产品20余种,利用农村电商平台,实行线上线下销售,解决当地群众农产品的销售难题,还与湖北省农科院开展合作,建立博士工作站。目前,整个合作社已经成为集蔬菜深加工、粮油种植、储运、科技服务、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农业企业。
“李建军在萝卜产业的贡献于高桥而言,真正是起到了支点作用,高桥农业由此有了转折点。”高桥镇党委相关负责人对李建军表示高度赞扬。
不仅要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更要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
来自桂花镇柏墩村的顾天禹2017年大学毕业后,21岁的他选择回到家乡柏墩村开始创业。借助家乡桂花镇建设“中国香谷·桂花小镇”的契机,他投入230万资金注册了咸宁市众鑫桂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并成立咸宁市众鑫种植专业合作社。村党委在了解他的创业情况后,主动和顾天禹接触,邀请他向村党委提出入党申请,经过学习和组织的严格考察,他成为了一名党员。
如今,顾天禹积极与咸宁科技学院及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专家团队展开密切合作,通过“高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3、4个村发展桂花产业,每年收购鲜桂花70吨,收购价格从每斤5元涨到现在每斤10元,其深加工的桂花黑茶、袋泡茶等产品远销安徽、广东等省市。
“党组织对我们都非常关心,在资金、政策以及宣传上都非常照顾我们企业,不管是现在还是今后,我将继续做到用桂花产业反哺家乡。”顾天禹说。
据了解,近三年来,咸安区共发展党员2010名,让更多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扎根基层一线,其中农村党员795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发展成为党员77名,共有43名党员发展产业项目,2022年实现全区农村各领域各类人才规模不断壮大,预计培养农村入党积极分子1058名,发展党员550名,其中农村党员280名左右,发展致富带头人党员30名,同时26名党员计划发展产业项目23个。让党员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发展成为村级发展领路人,为建强基层组织、巩固脱贫成效、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融媒体记者:王媛媛 编辑:董盈 责编:余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