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西镇宜塘村,一台挖掘机正在对弃耕山坡地进行复垦整治,经过清表去乱、土壤翻新,昔日荒废的土地被整治成整松软的农田,荒地即将重披绿装,焕发活力。

宜塘村原本杂草丛生的撂荒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这是梅县区撂荒地整治的一个缩影。

保护耕地,固本惠民。眼下,梅县区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抓好并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采取多形式加大撂荒地复垦利用,全面推动撂荒地整治工作,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

撂荒地披绿装

任务分解到村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一阵“轰隆隆”的机械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在梅县区的田间地头,远处拖拉机的轰鸣声回荡在山间,一派繁忙复耕的景象;处的,秧苗泛绿,一片勃勃生机。

自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以来,梅县区各镇复垦撂荒地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一片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可耕种的良田。

“土地整好后,我们就鼓励群众去种水稻、玉米这些比较有季节的作物,计划在6月份之前把作物全部种植好。”宜塘村党支部书记张继云说。

同样在梅西镇永福村,当地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撂荒地摸底统计,并结合实际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复垦复耕“堵点”。

“我们先统筹现有资金把要复耕的路先修回去,把道路水利弄好,然后把荒草地复垦后,咨询村民耕作意愿,如果村民无意愿耕作,我们就组织其他种粮大户或者有意愿的农民来复耕。”永福村党支部书记李永生说。

据悉,受耕地地力条件差、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梅西镇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为全面清理长期闲置撂荒土地,梅西镇多措并举,截至目前,该镇实地核查出1316亩撂荒地,已整治465亩。

走进白渡镇悦来村,一排排翠绿的秧苗为眼前这片撂荒耕地披上了绿色的新装。为唤醒沉睡土地,悦来村“两委”鼓励和引导撂荒农户通过村集体、合作社流转土地,并通过连片规模化种植,让农户从产业发展中得益。

“目前公司在悦来村承包了200亩左右的土地,种植客家的丝苗米。给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村民干农活之余增加自己的收入。”梅州悦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叶斌说。

白渡镇副镇长陈志新告诉记者,为确保今年的粮食安全生产,现已对全镇撂荒情况进行全面摸排,确定工作任务,任务分解至村,由驻村团队和村“两委”干部共同抓落实

梅西镇、白渡镇是梅县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开展撂荒土地整治、防止“非粮化”持续攻坚行动的一个生动写照。

当前,梅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通过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扎实开展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土地产出效益,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梅县区农业农村局种植管理股负责人李建基表示,针对当前农村撂荒耕地情况,该区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推进复耕复种。例如,对撂荒一年以上的耕地取消地力补贴;撂荒二年以上的,要求农户自行复耕,或签订委托书引进企业、能人进行规模化经营。

当前,梅县区正在制订奖补政策,对各镇(高管会)、村(居)委复耕复种和农业经营主体或农户土地集约流转进行适度粮食规模经营的,给予支持补助。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扩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继续加强田间管理,做到增产增收,使粮食生产达到规模化、产业化,提高种粮效益。”李建基说。

突出党建引领

凝聚干群合力因地制宜盘活资源

基层党建如何引领乡村振兴,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梅西镇采取挂图作战的形式。

“我们每天对撂荒地复耕复种的情况进行排名,由驻村领导负责,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梅西镇党委副书记刘龙才介绍,该镇对每一块图斑进行现场核实,进行网格化管理,通过大力发动群众、政策宣传进入每家每户、积极引进乡贤企业、种植大户等,推动对撂荒土地进行集约化整治。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

当下的松源镇田野上,目之所及满是长势喜人的叶。半个月后,全镇约7000亩叶将迎来今年第一轮采摘。可谁能想到,这里两年前还是一片荒地。

“这148亩土地,是我从5个村民小组共100多户人手里承包来的,花了半年时间开荒开路。现在上半年种叶,下半年稻鱼共作。”松源镇杨阁村党支部书记丘玉峰说。

在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过程中,松源镇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果则果”的原则,积极盘活“沉睡资源”,2021年复种耕地2555亩。

漫步在梅县区白渡镇创乐村村道上,一旁大片的绿色蔬菜基地映入眼帘。“好在村干部牵头集约并租给企业种植蔬菜,既盘活了土地,我们还能从中获得收益。”创乐村村民宋伯一边说,一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一亩地每年租金有600元,还可以在基地务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收入增加了不少。”

但是,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凝聚发展合力并非易事。“最初镇村落实网格化责任,驻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对每一农户、每一块荒地进行跟踪落实。由村级预先投入经费完成了耕地三通一,集约整合耕地,再由村党组织直接面向企业接洽合作项目、签订协议,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增强入驻发展的信心。”创乐村党支部书记宋达先说。

据悉,创乐村集约整合撂荒耕地的成功案例,实现了增加村民、村集体收入,以及撂荒地复耕复种的三赢效应。目前,该村已集约整合128亩撂荒土地,引入公司建成蔬菜基地,可为46户村民每年增收6.2万元,村集体每年增收4.3万元。

发展富民产业

开拓特色种植让撂荒地变“增收田”

在畲江镇叶华村,记者看到村民林叔正在用机器对这片撂荒土地进行起垄,为甘薯苗移栽做准备。据了解,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地,如今集约这片荒地打造为甘薯种植示范基地,采取“稻薯轮作”的模式,并优先聘请困难群众到基地务工,增加他们的收入。

“现在整合了30亩左右,目前早造种稻谷、粮食,晚造种番薯。”畲江镇叶华村党支部书记杨远球说,下一步会把附的撂荒土地全部整合起来,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一起努力,引进企业做大产业。

畲江镇党委副书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朱北辰表示,通过村村结合逐步发动村民对这些撂荒土地进行盘活,同时采取预集约的方式,把规模化的土地形成规模化的标地,然后引进项目,进行全程跟踪。

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重点工作之一。因此,梅县区在抓好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的同时,要让撂荒地效益最大化,着力推进土地资源变资产、企业资源变生产力、农民变工人,逐步带动有劳动力的村民参与到种养产业中,实现集体收益与村民收入互促互进、共同提升。

除了“稻薯轮作”的模式,梅县区还在“特”字上做深文章,积极探索特色种养殖,例如丙村镇溪联村的“稻鱼共生”,畲江镇成山村“稻鸭共生”。

畲江镇成山村引进公司,对当地200多亩撂荒耕地地进行重组流转,发展立体生态种植养殖项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来到畲江镇成山村,放眼望去成片成片都是绿油油的秧苗,科技特派员现场指导种植户,将2000只鸭子赶进稻田,一群可爱的小鸭子在水稻田里正欢快觅食。

“我们在这里进行‘稻鸭共生’,是综合种养的模式进行试点示范,根据田块状况,当前是草生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放鸭子的最佳时期。”梅县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廖国英说。

据了解,“稻鸭共生”在这种立体种养环境下,鸭子能够清除田间的杂草、吃掉害虫,同时水稻又能为鸭子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形成良的生态循环。目前,该农场已完成将800亩的水稻和其它经济作物的春耕种植。

“感觉很新颖,值得我们尝试,这鸭子放进去可以吃草、吃虫子,然后一只鸭子又能卖50块钱左右,相当于又增加了一个收入。”种植户叶姨说。

下一步,梅县区切实担负起稳定农业生产的责任,抓实抓细当前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确保完成市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38.68万亩和省下发15亩以上疑似撂荒耕地复耕任务。

关键词: 春耕种植 粮食安全 农业科技 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