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深入地下2400米,你会看到什么?

答案是你会看到中国首个、世界最深的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

2010年12月12日,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在四川雅砻江锦屏水电站揭牌并投入使用。锦屏地下实验室垂直岩石覆盖达2400米,是世界岩石覆盖最深的实验室,它的建成也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洁净低辐射研究平台,能够自主开展类似暗物质探测的国际最前沿基础研究课题。

“星辰大海”的征途,自此开始。

那一刻,该实验室的参建者之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唐昌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那真是一个历史的时刻!”唐昌建毫不掩饰内心的自豪。“粒子物理的探求是物质最深层次的奥秘,每一个发现都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更进一步。”如今回想起来,他依然神采飞扬。在他眼里,物理世界浩渺且神秘,是需要一生来寻求更进一步。

他总喜欢说“更进一步”,这是因为他人生经历的“不确定性”,时刻在诉说着“更进一步”。

竹笛少年初长成

唐昌建,一名土生土长的重庆娃,心里敢想敢干、果断直爽,骨子里刚毅自强。

依山傍水的重庆城与长江呼应,周而复始,奔流不息。徜徉在这种环境中,让唐昌建养成了热情奔放的性格。他热爱竹笛,梦想着成长可以做一名文艺兵。

20世纪70年代,唐昌建就读于重庆92中(今重庆滨江实验学校)初中部,学校和融共生的人才培养方式,给了他发展特长的有质土壤,他积极参加各项文艺活动,绽放自己个性鲜明的青春时光。

“当时的我,真的有一个文艺梦,总是幻想有朝一日能站上更大的舞台。”唐昌建说,那个梦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

但时代的洪流呼啸而来,1972年,初中毕业后的唐昌建到了重庆忠县,被分到了大岭公社和平三队,和同龄人一起开展劳动工作,这一干就是三年。

中学时期的唐昌建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平和面对生命中的变化,他提醒自己。

在农村工作的三年,唐昌建耕田、栽秧、收割、开山,表现非常优秀,被评为忠县知识青年代表大会的优秀青年,也当上了大队的团支部书记。“当时我组织大队的青年搞科学种田,种出的大窝红薯,一个就有5斤多,红薯的一半都长在土面上,产品质量非常高,很受欢迎。”

因为出色的工作能力,他得到了在忠县师范学校读书的机会,专修音乐,并在毕业后分配到了一所农村中学。1977年,学校领导建议唐昌建接下物理教师的工作,此时的唐昌建,还徜徉于音乐的海洋之中,对物理学科并没有实质性的概念。

学校领导告诉他,学好物理以后,可以修收音机、修喇叭,掌握很多技能。“虽然当时有点不理解学校的安排,但却对物理学科提起了兴趣,也就硬着头皮接下了工作。”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过物理学科,他只能抽时间自学初、高中的物理学教材和相关数学知识。“很奇怪的是,复杂的数理学方程和原理似乎和我有着天然的默契,我很容易就可以理解。”他有如神助,一点就通。

对物理的热爱自发生长

在学校教书时,怀揣着对物理的求知心,他报考了四川教育学院物理学专业并最终被录取。“我认为人的潜力是很大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点燃个性鲜明的自己,就会有无穷的能量。”

然而困难接踵而至,每月的工资只有32.5元,还要养活家人,生活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不管如何都要读下去!”唐昌建个性中“坚守”“坚韧”的特质凸显出来,于是,他开始了艰苦的的求学之路。

在四川教育学院读书期间,唐昌建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失去的青春时间夺回来。在没有科研条件的情况下,他自发组织三五好友自主搞科研,进行物理实验。那时的他依然保留着在农村中学任教期间的阅读习惯,坚持广泛阅读物理相关的课外书籍。

冬天天气太冷,他就到学校食堂锅炉房里的煤炭灶火炉下面去背单词。煤炭房昏黄的灯光和温暖的气温,是他大学生时代记忆最深刻也最温暖的地方。艰苦的求学生涯并未让唐昌建心生怯意,凭借对学习的热爱和一腔孤勇,他最终作为优秀毕业生,被四川教育学院选留了下来。

艰辛的读博路

“原本期望可以在四川教育学院任教,但实际上,当时学校给我安排的岗位不是教师,而是实验员。”唐昌建心里憋着气,“凭什么我就不能站上讲台!”

冷静之后,唐昌建深入作了一番分析,觉得可能是自己的学历还不足以胜任高校教师工作。于是他再次拿起书本,准备考取本科。

他想着,念完本科就可以做教师了。

“等我念完本科后,才发现学识依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一番思想斗争后,我决定‘更进一步’,继续读书。”

1989年,唐昌建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在没有工资支撑的情况下,他半工半读,一边打工挣钱维持家庭生活,一边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

1992年硕士毕业之后,唐昌建的导师将他留在电子科大继续读博士。一年之后,微薄的收入再也无法支持高昂的读博费用和家庭开支,就这样,他的第一次的读博计划就此搁浅。

退学之后,唐昌建经导师推荐,前往四川大学任教,但心中对物理学的执着追求让他无法放下对博士学位的执念。于是他开始了第二次博士求学路,考取了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博士,实现了自己的博士梦。博士毕业后,他再次回到四川大学任教,并工作至今。

研究生时期的唐昌建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博士毕业的唐昌建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深耕科研 品宇宙精妙

在四川大学任教期间,唐昌建获得了由几万名学生组织选拔的“十佳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奖”,也获得过国家“宝钢教育奖”。他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其“知识传授与先进思想传播并行”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唐昌建与研究生们一起进行学术讨论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唐昌建与研究生们一起进行学术讨论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在四川大学,唐昌建如鱼得水,他沉浸在教育与科研当中,品味着物理世界带给自己的成就感。

他最引以为傲的教学成果,就是创建了四川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目前,该学科已落实到相关重大国际合作——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科学领域开展研究。他还主持了9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了100余篇SCI学术论文。

有人问唐昌建,为什么对科研这么高的热情?对此,他回答道:“人类总是愿意探究那些未解之谜,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能了解的确实有限。就像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主宰着宇宙的运动,可直到现在,人类对它们并不清楚,这就需要我们为之努力。”

从重庆滨江实验学校到四川大学,几十年来,唐昌建一直在进步。在他的心里,“更进一步”就是自己的人生信条。“走到今天这个位置十分不易,但我仍然希望能够和所有科研人员一起努力,来推动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

关键词: 物理学家 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