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雪军: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银行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银行经营提出更高的要求。金雪军教授作为金融领域著名专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对银行业也有着长期观察。

记者:我们注意到,最近有商业银行提出打造“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的经营理念,在您看来,银行经营与经济周期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弱敏感?

金雪军: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商业银行作为传统意义上典型的顺周期行业,经营呈现出与经济运行周期性明显一致的波动规律。在经济景气周期内,往往制定较为激进的经营目标,资产规模扩张及利润增长加快且不良率下降;在经济衰退周期内,往往制定较为保守的经营目标,资产规模扩张及利润放缓且不良率上升。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波动属性不仅加大整个银行业经营风险,加剧行业分化,也加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潜在增长率逐级下台阶,以及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规模增长趋缓,净息差缩窄、利润增速回落、资本约束加大、估值持续偏低等问题成为新常态。同时,行业分化加剧,中小银行风险持续暴露、市场竞争力逐渐削弱。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当前银行业资产规模占比超过我国金融业资产规模的90%,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更有责任做到稳中求进,可以说,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银行业降低对经济周期的依赖性。另一方面,顺周期经营使得银行在经济上行时增加信贷投放、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从而推动并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相反,在经济下行时,收缩信贷投放、降低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实体经济运行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说,银行顺周期经营对金融体系的传导形成金融加速器效应,客观上加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性,使得政府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对应的政策效果削弱。

所以,不管是从银行业长期经营角度还是降低经济周期波动风险角度,都要求银行业要转变传统顺周期经营理念,弱化顺周期、强周期的行业属性,打造一个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稳健可持续经营模式,这也是整个银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难题。

记者:据了解,浙商银行是最早提出“垒好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经营理念的银行,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请您谈谈对“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的看法,有哪些建议?

金雪军:我注意到,近些年来,整个银行业都在加快经营转型,以期能够实现穿越周期的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发展。在所有银行类型中,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由于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是最早也是最积极寻求转型的群体。例如,招商银行从“一体两翼”的轻型银行向以金融科技为支撑的财富管理银行转型,兴业银行以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支撑的“商行+投行”战略转型等,形成“百花齐放”的特色化转型模式。

在我看来,“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经营理念是浙商银行在长期观察领先同业转型实践以及系统总结自身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率先提出的一个银行业如何穿越经济周期影响的金融理念创新。三大类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分别是小额分散资产、弱周期行业资产和客户服务总量,可以看到,小额分散资产主要包括小贷、零售和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形成更可持续、更少受经济周期波动的服务模式;弱周期行业资产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必需的一些行业,比如教育、医疗、仓储物流、电热水气的生产供应和新能源行业,这些符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等重点方向;客户服务总量则体现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轻资本轻资产经营的理念,符合监管部门提出的“代理投融资服务”要求,也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金融服务的重要领域。

目前,浙商银行走出了探索跨越经济周期经营的一大步,未来,我认为,“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经营理念还要进一步深化丰富,学术界也需要进行研究,希望通过业界和学界的融合,尽快打造出一个“理论基础夯实、实践探索丰富”的金融创新样本,为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发展注入新动能。

记者:在您看来,“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经营理念对整个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有什么借鉴意义?

金雪军: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正确把握经济周期的内在运行规律、转变经营理念、有效规避经济周期对银行经营的负面影响是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注意到,当前一些中小银行受各方面因素限制,对如何有效转型总体上仍然不清晰,有些甚至在转型过程中出现新的风险。

“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经营理念对资产配置策略、决策机制、资源分配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价险审批机制、多跨协同机制、风险管控机制和数字化科技支撑机制等中小银行特别关注的重点领域给出了新的实践经验,为数量众多的中小银行提供了一条可推广、可选择的转型发展路径。相信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将会加快银行业转型进程,让银行业经营能经得起风险考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资产规模 商业银行 浙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