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新学期怎么办是关键

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秋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会上通报,新学期开学后,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与此同时,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

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对机构资格审批、上市融资、超前超纲教学、教育收费、未成年人学校保护、暑期托管、课后服务等方面做出严格规定,进一步明确校外培训的监管方向。这份“双减”意见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也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

实现教育“双减”,教育部门责无旁贷,学校是主战场,教育系统是主力军。如果教育部门的认识和举措不能到位,“双减”落实成效恐怕不会理想。“双减”意见提出“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的明确目标。“军令状”已下,客观上倒逼教育部门和学校增强时间概念,即刻有所行动。

实际上,不少规定并非首次提出,而是多年来一直在强调,但现实中始终得不到落实,这说明可能存在掣肘因素,甚至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掣肘问题不解决,利益藩篱不拆除,便很有可能“涛声依旧”。值得欣慰的是,今年教育领域推出的“双减”政策,其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都不同寻常,接下来,有关各方要努力让看点变成亮点,让盆景变成风景并形成常态。

教育“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支撑。比如,新学期到了,教师节也快到了,有偿补课、变相送礼等顽固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推进课后服务全面覆盖,学校是否做好了各项准备,是否做好了教师的工作?再有,减少考试、降低难度,不是一减了之、一降了之,而是涉及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能否及时跟进调整,在学校、教师做出改变之外,家长的认识是否能尽快转变?

“双减”政策的出台,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激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已然呈现出诸多良好迹象。同时要看到,学校、家长、培训机构,还存在一定的观望心理,教育焦虑现象仍未得到有效疏解。其中有家长的问题,也有教育机构有意制造、推波助澜的因素。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会不会有家长仍走不出“剧场效应”,反而将其当成“弯道超车”的良机?

开局决定全局,起步决定后势。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各项工作要从一开始就抓紧抓实,让教育“双减”在新学期就有明显成效,而非以“三年目标”为借口,该抓的不抓,能做的不做,或者抓不彻底、做不到位,让最终的“教育满意度”变成自说自话。(记者 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