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经济观察团 作者:芳芳

有“小电驴”之称的出行神器电动自行车,日前因违规提速问题登上2022年央视3·15晚会的舞台。

3月15日晚间,央视提名绿源、新日、金箭、台铃、哈啰、小牛等多个品牌的电动自行车,揭露其从业人员通过“解码”方式违规将车速提高至35-40公里/小时。而根据《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时速不得超过25公里/小时。

政府层面除了出台相关强制规定外,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旨在尽可能减少由电动自行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而上述电动自行车厂家,敢于公然在国家强制规定标准下“投机取巧”,等待他们的,除了舆论的谴责,还有潜藏在背后的重重危机。

哈啰出行冲击上市未果,三年巨亏48亿元

本次3·15提名中的哈啰电动车,背后的厂家正是哈啰出行。这家企业创立于2016年,发展至今已有5年时间,业务范围涵盖两轮出行、四轮出行、酒旅、到店服务等多个本地出行及生活服务平台,现今已有数亿用户基数,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成立5年来,哈啰出行共经历了14轮融资,背后坐拥蚂蚁集团、阿里巴巴、复星集团、春华资本、大湾区基金等众多知名投资方。而处在急速扩张期的哈啰出行并未甘心止步于此,2021年4月,哈啰出行正式提交招股书,拟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募资金额1亿美金。然而就在3个月后,出于多方考虑,哈啰出行撤回IPO申请。

滴滴之后,国家对于赴美上市的企业监管日趋严苛,哈啰出行及时撤回申请,似乎也是无奈之举。然后在业已公布的招股书中,我们或能一窥其当下面临的窘迫与困境。

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间,哈啰出行分别实现营收21.136亿元、48.233亿元和60.443亿元;其中亏损金额分别为22.075亿元、15.046亿元、11.335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达到48亿元之巨。

巨额亏损之下,哈啰出行还面临着主营业务过于单一的弊端。从2018年全部营收依赖于共享两轮业务,到2019年逐步增加顺风车及本土生活等其他业务,再到2020年,共享两轮业务营收占比仍在90%以上。而过分依赖车辆投入的共享两轮业务,其车辆折旧成本始终居高不下,也成为其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

根据哈啰出行的定位,是要打造一个多元化的出行生态圈。然而无序扩张之下,各业态之间缺乏整合能力,生态协同效应未能奏效,资本市场的业绩回报也每况愈下。对于投资者而言,IPO折戟后的哈啰出行,仍未能讲出令人满意的资本故事。

与此同时,哈啰出行的共享两轮业务,发展得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自哈啰单车投放市场以来,哈啰出行曾多次被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交通执法部门约谈,理由是违规投放共享单车,且拒不整改。北京市交通执法部门甚至在2019年给予其顶格5万元罚款,这也是当地首次针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处罚。

如今随处可见的“小蓝车”,一再昭示着哈啰出行的知名企业地位,遵纪守法,理应是一家企业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哈啰单车不仅屡教不改,反而反复触碰国家法规的红线,此次的电动自行车限速问题,再次给哈啰出行敲响警钟:资本无序扩张的时代已经终结,凡是妄想投机取巧试探国家底线的企业,最终将被市场和消费者抛弃。

小牛电动盈利艰难,造车梦前路渺茫

如果说哈啰出行的“上市梦”仍在萌芽阶段,那么和它同期上榜3·15的“难兄难弟”小牛电动,则先一步实现了这个梦想。

2018年10月,小牛电动登陆美股纳斯达克上市。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企业,在“天才少年”李一男的带领下,短短三年就完成了上市融资的操作,可谓进展神速。

资本市场上的如鱼得水,使得小牛电动在出行市场上得以大展拳脚。2021年,小牛电动年度销量达到103.9万辆,年销量首度突破百万辆关口,营业收入也同比增长50%以上。

然而在飞速发展之下,新车趴窝、电池起火自燃等等质量问题却层出不穷。截至发稿,在黑猫投诉平台中,商家投诉量已达到1576件。尽管官方回复率达到100%,但细究起来,多数以“给您带来不便非常抱歉,感谢您的支持,谢谢”为结语,根本没有实际解决问题的决心。这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在电动自行车限速问题上能够“欺下瞒上”,小牛电动官方“打马虎眼”的手法,早已练得炉火纯青。

显然,高企的销量之下,小牛电动并未能拿出与之相匹配的产品体验与服务质量。而车辆的质量问题直接拖累了公司的业绩表现,上市前三年,小牛电动累计亏损7.67亿元,上市后盈利转正,但始终未能完全覆盖此前亏损。2021年,小牛电动实现营收37.05亿元,净利润2.26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净利润仅4764.67万元,同比下降18.1%。

业绩表现直接拖累资本市场股价走势,截至3月16日,小牛电动尾盘报收与8.33美元,相较历史最高点跌去84%,总市值仅6.4亿美元。同样主打两轮电动车的竞争对手雅迪控股,市值目前为262亿港元,是小牛电动的5倍之多。

此外,随着一二线城市道路监管趋严,小牛电动的发展前景也不甚明朗。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谋求转型之路的李一男,将目光调向了纯电动汽车。两轮变四轮,李一男的创业梦想能成功吗?

从资金募集、到生产资质,再到技术研发,每一关都是横在小牛电动造车路上的一座大山。

资金层面,截至目前,李一男造车项目“自游家”完成A轮融资金额5亿美元,面对新势力们“没有200亿不要造车”振聋发聩的警示,这样的资金显然杯水车薪。

生产层面,据李一男透露,自游家已通过租用方式取得原大乘汽车的生产能力,相较于新势力们自给自足的生产制造基地,这样的方式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研发层面,要将大乘汽车废弃工厂改造为现代化智能制造基地,并组建一支完整优秀的研发团队,小牛电动两轮造车的经验无任何参考价值。李一男的“四轮梦”要想转起来,仍是困难重重。

两轮车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四轮车又遥遥无期,与哈啰出行的前途未卜相比,小牛电动的崛起路同样充满了危机与坎坷。

结语

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电动自行车限速问题,仅仅是掀开了行业顽疾固症的一角。“哈啰、小牛们”也是时候正视这些行业“毒瘤”,切实将心思放在业务拓展与产品研发之上。投机取巧,最终将自食恶果。

关键词: 电动自行车 资本市场 投机取巧